close
整理自中華民國口腔植體學會
林聰憲
林聰憲
前 言
在前牙區的種植體除了追求手術的成功之外,還需要兼顧到復後的美學考量,而最後的復完成往往又與手術的形式與設計有很大的關聯,所以一個種植體的完美結果往往取決於術前的診斷評估,與治療計畫,再經由巨細靡遺的手術,與精緻的假牙製作才會有令人滿意的表現。本文旨在說明基於各項基本準則的要求來面對前牙區的診斷以決定理想的種植體位置與手術程序,並提供一前牙單顆缺牙的病例作為參考。
診斷與分析
- 前牙區的診斷必須要能確認以下幾項口腔條件:
Ø 缺牙數目
Ø 缺牙區近遠心距離
Ø 頰顎間的寬度
Ø 可種植高度
Ø 牙齦厚度與角化牙齦的寬度
此外,齒槽骨的條件也必須透過X-ray ex: Periapical, Pano, Tomo, C.T…..等等來做精確的診斷,或以Bone-Mapping 的方式來偵測,其中包括骨脊的厚度、寬度、高度、角度與萎縮的程度。並經由Wax-up 來決定未來完成假牙的模型,再依據假牙與牙齦的相關條件來決定種植體的長度、寬度、位置、深度與角度,如有需要,必須製作手術定位板或輔以骨再生手術或牙齦移植手術處理。當然,治療的程序也必須在此訂出。
齒槽骨脊的外型與影響
- Dr. Abd El Salam El Askary 依據Dr. Misch 的分類作為參考並說明其影響如下:
A. Abundant Bone:齒槽骨以下是理想的植牙條件
² 寬>5 mm
² 高>10~13 mm
² 咬和平面與植體平面<30度
² crown-implant body ratio 小於1
B. Barely Sufficient Bone:齒槽骨僅有寬度有輕度到中度萎縮
² 寬度至少約有3~5mm
² 高度至少還有10 mm
² 咬合角度不超過20 度
手術時可能需要輔以Osteoplasty, Bone Augmentation,或使用較窄的植體。
C. Compromised Bone:齒槽骨有中等到重度的萎縮
² 寬度< 2.5 mm
² 高度< 10mm
² 咬合角度> 30 度
² crown-implant ratio 大於或等於1
需要bone augmentation。
D. Deficient Bone:齒槽骨嚴重萎縮,甚至也有basal bone loss,再以bone augmentation 術式重建時強烈建議使用自體骨移植。
以上的分類可作為診斷時的參考,但由於每位患者個體差異性極大,術者應就術前所得條件充分評估,且必須熟捻各項術式,以應付各種狀況,才是患者之福。
基本手術要求與原則在面對治療計畫的同時,術者應該對以下一些必須的條件要求與準則有相當的了解:
A. 所使用植體的各項規格:
包含長度、直徑、角度、材質、形狀與手術需求,此外,復套件規格與做法也必須了解。如有使用再生膜,骨粉等生化或萃取的材料也必須了解其組成與用法,並遵照指示嚴格操作。
B. Biological width (figure 1.)與牙齦厚度:
牙齦的因素可作為植體種植時深度的參考,在頰側也與未來膺復時的emergency profile 有關(Dr. Ingber)。而Dr. Tarnow 所闡述之骨脊與牙齒contact points 的關係會影響papillae 的生成也很重要(figure 2.)。
C. 植體與自然牙間的距離至少2 mm (figure 3.)。
D. 植體與植體間的距離至少要3 mm (figure 4.)。
E. 植體在頰側與顎側骨質須有至少1 mm 的 (figure 5.)。
F. 植體的上緣(沒入骨處)須以鄰牙頰側CEJ為參考點,並且要比CEJ深入1~2mm (依廠牌規格不同),否則會產生不協調的牙齦扇型(figure 6.)。
G. Running room (2~3 mm) (Dr. Parel SM):在鄰接面的區域裡,植體質徑略小於自然牙的直徑,所以在膺復時,植體上緣到鄰牙牙齦頂部的距離必須提供足夠的深度讓復的套件或假牙齒頸部移形到與鄰牙協調,而這個位置必須在手術時決定,或決定種植寬或窄的植體(figure 7.)。
- 治療程序的考量
有了以上的考量與限制,術者必須就患者本身的條件作出最理想的設計,如果自然條件下仍無法達成理想目的時,bone augmentation 或Tissue graft就必須納入治療計畫了,而此複雜的治療計畫必須以先建立硬組織,再建立軟組織為原則下來制定治療的程序。以下提供一個複雜治療計畫的程序作為參考:的前提
A. Oral preparation and diagnosis
B. Hard tissue preparation. (bone augmentation)
C. Soft Tissue management.
D. Implant (Location, Direction, Size…)
E. Soft Tissue management.
F. Temporary Restoration.
G. Final restoration.
以上的治療程序雖不一定適用每一種狀況,但原則是大同小異的,也就是地基要先建立方可植牙,而軟組織的處理在有些狀況㆘可以與其他手術合併進行;以下提供一完整病例作為討論,由此一病例來說明必須要有完整的治療計畫與程序方可達到理想的成果。(figure 8.~figure 34.)
參考文獻
1. Abd El Salam El Askary. Presurgical Considerations. In Abd El salam El
Askary, ed. Reconstructive Aesthetic Implant Surgery. Munksgarrd, p.8-43.
2. Buser D, von Arx T. Surgical procedure in partially edentulous patients with
ITI implants. Clin Oral Impl Res 2000:11(suppl.): 83-100.
3. Ingber Js, Rose LF, Coslet JG. The “biologic width”- A concep in periodontics
and restorative dentistry. Alpha Omegan 1977; 10: 62-65.
4. Misch CE. Divisions of available bone. In Misch CE, ed. Contemporary
Implant Dentistry. St. Louis: Mosby, 1999, 89-108.
5. Parel SM, and Sulivan DY. Esthetics and Osseointegration. Dollars, TX: Taylor
Publishing, 1989. (running room).
6. Tarnow DP, Magner AW, Fletcher P. The effect of the distance from the contact
point to the crest of bone o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the interproximaldental
papilla. J Periodontol 1992; 63: 995-996.
全站熱搜